引導台商回流的三大關鍵
美中貿易持續拉鋸,可望帶動一波台商回流。政府在協助企業回台時,必須以產業角度思考,考慮設立台商產業園區,讓在台生產線可以無縫接軌。而要達到這樣的成效,就必須關注環評、土地以及技術人才三大面向。
據科技部及經濟部統計,目前約有40多家台商希望鮭魚返鄉,政府勢必得做好萬全準備,當務之急是解決企業五缺難題,尤其缺地、缺人才,政府絕對必須拿出魄力,並對現行法規有一定程度的鬆綁,才能成為台商回流的後盾。
我認為,此波台商回流並非個別廠商,應該是整個生產鏈一起回來,因此,政府不應僅站在單一企業角度思考,而是要拉高格局,綜觀產業鏈回台所需,例如,政府可考慮打造台商產業園區,以利整個生產鏈可以一次回台。
如果要建立大規模的產業園區,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配套措施,尤其在環評、土地以及技術人才等三方面,必須做好相關配套。
首先在環評方面,過去常有企業認為台灣環評審查過度嚴格,導致開發案卡關,政府應檢討並建立良好的環評機制,讓企業可以配合。
再來看缺地問題,其實台灣並不是沒有土地,只是土地位置可能較為偏遠,或是土地使用變更不易。因此,政府要解決缺地,就必須拿出魄力協助土地變更,並做好交通建設等配套,讓廠商進駐可以更方便,加速產業鏈回台。
舉例來說,目前高雄市仍有部分閒置土地,如果能夠配合港口、機場等交通節點,強化區位因素,相信對於吸引台商回流,仍然具備優勢。
另外一個關鍵則是人才,台灣的高科技人才一直不夠,加上年輕人去工廠工作的意願也比較低,如何引進國外技術人才,是政府非常重要的功課。
行政院日前宣布,在不影響本勞就業的前提下,將適度增加「一定比率」的外勞核配比,這的確可舒緩缺工問題。
但解決了缺工,政府接下來不得不面對的,是技術性外勞仍舊不足的窘境。依據現行規定,外國人在台從事專門技術工作,每月薪資不得低於新臺幣4萬7,971元,這樣的薪資門檻也對留住外國專業人才造成影響。
我們可以想像,當一個應屆畢業的外籍生,想留在台灣工作,卻因為剛畢業、薪資條件無法達到4.7萬水準,而被迫離開。受限於現行規定如此鐵板一塊,台灣也許會因此失去一個專業領域人才。
其實,政府如果可以在薪資上適度給予彈性,不一定要訂定下限,也許只要符合一定學歷,或一定語言或專業能力,就可以留在台灣,如此一來,才有辦法留住更多技術人才。
至於租稅方面,其實我認為台灣稅率與其他國家比較,已經相對較低,當然租稅因素會是台商回流考慮的因素之一,但生產要素的提供以及五缺是否補足,才是台商回流真正考量的關鍵。